close

  廢舊農膜污染何以屢治不絕
  殘膜在自然環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,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質,不僅會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長、降低土壤肥力,還直接破壞土壤的理化結構
  文/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鄒欣媛
  隨著覆膜栽培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應用,覆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。但大量殘膜引發農田“白色污染”的問題也引發媒體高度關註。本刊今年5月曾對此進行過深度報 道。近期本刊記者在寧夏等地採訪時發現,“白色污染”的情況仍未得到遏制,甚至直接影響了土地可持續耕作。
  接受本刊採訪的專家和基層人士認為,應儘快以政府為主導完善殘膜回收利用網絡,同步加大科研力度,以推進污染的治理速度。
  “白色污染”危及農業生產
  “每年基本是在‘白色垃圾’堆上種莊稼。”寧夏覆膜耕種的一些農民告訴記者,每年收穫後大量農膜翻撿不凈殘留地里,有的被隨意丟棄堵塞溝渠、影響排灌,有的被就地焚燒,污染空氣;一些破碎殘膜還經常被混入秸稈、牧草里,毒死誤食的牛羊……
  據瞭解,覆膜栽培技術在上世紀70年代被引入我國,由於覆膜可以控溫保墒,農田地膜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得以大規模應用,為乾旱地區帶來了顯著的增產效果,成為我國旱作農業的一項核心技術。
  在寧夏中南部山區,推廣這一技術帶來的增產變化尤為突出。由於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,蒸發量卻達2000毫米,寧夏中南部山區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經常讓當地農民顆粒無收。從上世紀90年代起,寧夏開始使用地膜覆蓋種植技術保墒抗旱,2008年大面積推廣後讓原本貧瘠的土地不斷增產。
  “覆膜種植馬鈴薯等農作物,每畝收成能翻一倍,覆膜種植面積也就迅速擴大。”自治區農牧廳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王林說,由於農民增收顯著,2008年至2012年,寧夏大力推廣以秋季覆膜、早春覆膜和全膜覆蓋為主的覆膜種植,面積共計630萬畝。
  然而,多年來農膜殘留帶來的污染問題愈發嚴重,甚至有些地區出現不治理農業生產就無法正常繼續的後果。
  目前,寧夏每年推廣覆膜面積約300萬畝,由此每年產生的廢舊地膜達2萬餘噸。寧夏固原市彭陽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主任王利告訴記者,現在殘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撿拾,殘膜在地里越積越多,僅彭陽縣覆膜土地里殘膜就約有4000噸,回收僅400多噸,回收率10%左右。
  在甘肅、新疆等省區,“白色污染”也讓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人員擔憂。本刊記者瞭解到,這些省區所有監測地塊均殘留不同程度的農膜。其中甘肅省每畝殘留量最多達14公斤。不少地方地膜被風化成指甲蓋大小,根本無法撿拾清除。
  更嚴重的是,殘膜長期留存土壤中將直接造成耕地減產甚至絕收。相關農牧部門試驗數據顯示,短期來看,播在有殘膜的土地上的種子爛種率、爛芽率等均較無殘膜土地高5%左右,這些殘膜分解時產生的毒性會致作物生長緩慢或黃化死亡,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。長期來看,殘膜在自然環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,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質,不僅會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長、降低土壤肥力,還直接破壞土壤的理化結構。
  殘膜回收利用面臨瓶頸
  針對殘膜污染現狀,寧夏等省區已通過農民撿拾、機械回收殘膜等方式進行治理,然而目前殘膜回收面臨著農民不積極、公司吃不飽、網點不完善等瓶頸制約。相比快速增長的覆膜面積,治理進度並不樂觀。
  採訪中,本刊記者發現,撿拾殘膜的主體——農民,對殘膜回收並不積極。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鄉徐塬村村民常富學說,“撿拾殘膜一點都不划算。一人一天最多撿三畝地的殘膜,帶泥、草每畝13公斤左右,每公斤八毛錢收購,一天只能掙30元,收入不到打工的一半。年輕力壯的都選擇出去打工,剩下老人婦女冬閑時隨便撿撿。”
  人工撿拾“無人配合”,寧夏2011年開始引進機械技術選取試驗田嘗試機械撿拾,但推廣仍需時日。固原市西吉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機工程師薛振彥說,機械化回收殘膜效率高,但適應性仍不強。每台機械每小時撿拾3至5畝地,作業費一畝30元,比人力撿拾快一倍還節省開銷,殘膜撿拾率達70%。但殘膜上混雜著草和泥土需要人工分解,效率又被拉低。而且,目前使用的機械是政府出資購買,而農戶對殘膜回收認識不足,後期購買、使用機械需要一個接受過程。
  由於殘膜回收量不足,殘膜收購的公司面臨“吃不飽”的窘境。彭陽縣世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世平說,殘膜回收是一個完整的回收加工再利用鏈條,首先要從地里將殘膜收集起來,清除柴草泥土實現分撿,然後向回收企業出售,回收企業將收購的殘膜加工成塑料顆粒,再向上游加工企業出售。
  “殘膜收集、分撿環節跟不上,工廠從去年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收到足量的地膜。”鄧世平說,工廠滿負荷運轉,一年可加工殘膜6000多噸,去年只收殘膜680多噸。為此,工廠將收購價提到每公斤0.8元,儘管這樣,來交售殘膜的農戶依然很少。
  基層收購網點建設不完善也成為限制殘膜回收的重要一環。據瞭解,寧夏目前仍未建設正規的殘膜收購點,願意撿拾的農民大多因為離收購企業太遠而放棄交售。“收購殘膜的企業快到縣城裡了,我們家在村上,賣殘膜掙不上錢,都花在來回車費上了。”彭陽縣白楊鎮陽窪村村民張世忠說。
  鄧世平也告訴記者,工廠收購的殘膜中,農民自己送來的不到10%。無奈之下雇工出去收購,收購價降到每公斤0.4元,低價格導致農民積極性更低,殘膜回收利用陷入惡性循環。
  亟需完善回收利用網絡
  事實上,殘膜已對耕地的可持續利用造成威脅,為遏制白色污染,專家和基層人士認為,應以政府為主導完善殘膜回收利用網絡,同步加強科研支持,推進治理進程。
  王利等基層人士認為,政府應加大專項資金投入,重點支持其技術研發、宣傳培訓、以獎代補等,逐步形成農民人工撿拾、機械撿拾-網點回收-企業加工相互支撐、相互約束的殘膜回收利用網絡,提升各環節主體的積極性。
  目前由於不同厚度地膜的不規範使用,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膜人工回收和機械化撿拾推廣的難度。一些專家建議,應適時提高地膜厚度“國標”,讓“超薄地膜”退出市場。國家相關部門應考慮參照國外地膜標準,研究修訂國家地膜厚度標準,將現有國家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厚度的最低標準提高到0.01毫米以上。
  同時,加大扶持殘膜加工企業,加快建設殘膜回收網點。王林建議,應制定出台信貸支持、土地利用、稅收優惠等政策,扶持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發展。在此基礎上,以政府補貼來調動回收企業建設網點的積極性。可鼓勵企業通過發展協議收購大戶、流動廢品收購商戶等形式,在鄉村廣泛設立廢舊農膜回收網點。對回收規模、範圍不斷擴大的企業,政府應適當給予獎勵。
  本刊記者從寧夏農牧廳瞭解到,針對殘膜治理的瓶頸,寧夏近日已出台相關規定和政策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。在資金方面,安排殘膜回收利用專項資金1000萬元,按照每畝30~35元標準補助3個縣區開展殘膜回收工作;安排殘膜回收試驗項目經費300萬元,在6個縣區每縣選擇1萬畝繼續開展殘膜回收利用試驗示範。
  另外,寧夏還採取七項措施落實殘膜治理。包括嚴格地膜使用標準,機械覆膜與殘膜回收相結合、創新管理制度,合理增加殘膜回收機具購置補貼,安排殘膜回收作業補貼,合理建設殘膜交售網點,實施殘膜交售、加工獎勵等。
  一直關註殘膜污染治理的全國政協委員馬秀珍建議,政府應將治理與科研結合起來,加快研製推廣回收效率高、地膜與雜草分離效果好的殘膜回收機械,支持科研機構及塑料製品企業進行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技術研發、使用和推廣,使廢舊地膜資源能夠循環再利用。應組織相關單位開展地膜污染的調查研究,摸清地膜污染的範圍和程度,為在縣、鄉、村以及農業等部門建立殘膜回收目標考核制度提供前提。□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j73ujbd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